机床工具产业亟待供给侧改革
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在其近日主办的*九届中国数控机床展览会期间举办国际机床工具信息发布会表示,今年一季度中国机床工具消费市场仍未走出下行调整区间。
中国机床工具消费市场从2012年开始进入下行调整通道,至2015年下行调整的范围呈现全1面扩展趋势。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陈惠仁说,中国机床工具消费市场与中国宏观经济环境有高度相关性,未来还将伴随中国经济调整转型的继续深化而不断变化。持续的调整已对中国机床工具产业产生了全1面而深刻的影响,产业分化和转型升级日益成为近几年产业发展的主要特征,中国机床工具产业将在分化中加快转型升级。
首先是产业分化,机床工具产业分化集中表现在市场分化、行业分化和企业分化3个方面。产业分化指在低端同质化产品供给严重过剩的同时,适应市场需求结构变化的有效供给却相对不足;行业分化指机床工具产业中的不同细分行业的运行呈明显分化,金属切削机床和金属成形机床两大主机门类过去几年表现出完全不同的运行发展状态;企业分化指不同类型企业表现出不同发展态势,国有和集体控股、私人控股和外资控股三大企业群体此消彼长,相当数量的传统企业在市场变化冲击下步履艰难,一批优1秀的新兴企业却逆势上扬、充满活力。
其次是转型升级,在市场变化这一强大外力的倒逼作用之下,中国机床工具产业正在经历新一轮转型升级,较之上世纪90年代的上一轮调整更加全1面而深刻,因而也更加艰巨,更具挑战性。概括而言,本轮调整转型的着力点主要集中在发展战略转型、竞争能力重构和企业结构升级。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将成为中国机床工具产业转型调整的全新主题,这意味着新机遇、新挑战。
陈惠仁说,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对2016年中国机床工具市场走势的基本判断是:就市场整体而言,全年仍将处于下行调整区间,但下行幅度较之去年会有一定程度收窄;市场结构分化进一步演变,金属切削机床细分行业的市场需求有望在今年内触底企稳,金属成形机床和工量具等细分行业市场的下行态势可能进一步加深;市场需求结构升级的主要方向,即自动化成套、客户化定制和普遍换挡升级等,将更趋明显。
中国机床行业是“深陷泥潭”还是“柳暗花明”?
前不久,一篇名为《中国机床行业还有希望吗?这句话问的我汗毛倒立!》的文章成为笔者微信朋友圈的“网红”。抱着学习的心态,笔者很认真的看了这篇文章。看完之后,便陷入了深深的思考:难道中国机床行业真的没有希望了吗?
文章中作者谈到,中国机床行业缺失机床制造核心技术、缺乏机床人才。不可否认这两方面的确是我国机床行业真实存在的一个困境,但笔者认为文章中“中国机床行业已没有希望”的观点过于片面、草率。
中国机床行业是“深陷泥潭”还是“柳暗花明”?
说中国机床行业已没有希望,这就好比连“病危通知书”都没有,直接给我国机床行业判了一个死刑。而机床行业现今并未亡,怎能言之凿凿地说中国机床行业已亡呢?虽然我国与德国在机床领域实力存在一定的悬殊,但是笔者认为“中国机床行业没有希望”该观点有待商榷。现在的机床行业好比一个身患重病的巨人,机床行业深陷于低迷形势中。对于伤病,如果病患本身心无希望,患个微小感1冒都会病势加重。作为身处行业中的机床人,我们不应自乱阵脚、失了希望,反而要迎难而上、理智分析。
近两年,我国机床行业的确遇到了挑战,但挑战与机遇是并存的。对于我国机床行业的发展,我国政1府和机床企业也纷纷为之努力。俗话说的好“对症下药,才能药到病1除”,那么我国机床行业应从哪些方面来缩小与他国机床行业的差距呢?
“工匠精神”在路上 机床人才培养中
无论是国家发展还是企业管理都应以人为本,数控机床行业本身就是一项技术密集型行业,需要大量高技术人才。机床行业要治1病,机床企业要升级,就得先为自己输入新鲜的人才血液。目前,我国机床行业的优质人才在数量上远远不足,导致各机床企业之间为了优1秀人才互挖墙脚。“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这句话说的不无道理,当别的企业福利待遇比自身机床企业要好,这些辛辛苦苦培养的人才便跳槽了。导致最后进入人才传承断裂境地。
“工匠精神”成共识
德国机床产业之所以能够成为德国骄傲的一大产业,这其中很大一个原因是“人”起到了关键性作用。了解机床行业的人都知道德国的“工匠精神”,其已然成为了我国机床行业前进的一盏照明灯。德国机床行业正是凭借“工匠精神”,让德国机床技术家喻户晓。在德国,一个人在一家企业工作终身是常见的,甚至父一辈、子一辈在一家企业服务,人才的培养、传承、发扬、光大就是顺理成章的。德国的薪火相传、一丝不苟,保证了机床行业传统的技术手艺。
近几年,我国政1府也逐渐意识到制造业人才的重要性,多项政策双1管齐下,“工匠之风”席卷全国。2015年,*电视台推出一档匠心筑梦系列节目《大国工匠》。随着节目的热播,国人开始看到我国制造业的实力,看到*操作工的伟大。《大国工匠》播出之后社会反响非常大,不仅受到*1**高度重视,而且对企业开拓国内外市场、重视机床人才的培养起到了重要助推作用。要想全方面打造大国工匠仅仅提高工人的自身价值意识是不够的,还需要提高职工的技术水平。因此,我国各地政1府和企业积极技能人才交流平台,努力打造能工巧匠。辽宁、广东、浙江、福建、陕西、山东、湖南等等各大省市出台政1府扶持政策,加速发展人才培养。曾经“嫌弃”的职业也演变成如今的香饽饽。
作为“世界工厂”的东莞市,成为注重人才培养的**城市。2015年12月,东莞**1府印发实施《东莞市技能人才培养五年行动计划》,围绕东莞重点产业发展,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实施建设国内*职教城计划、劳动力技能晋升培训补贴计划、高技能人才国际培养计划等十项行动计划,激发企业、职业院校、行业协会、科技社团、鉴定机构培养技能人才积极性,构建较为完善的职业培训鉴定体系,将东莞打造成技能人才集聚之地。
机床行业正在不断崛起,用机床人才杠杆撬动行业发展活力、用“工匠精神”提升行业品质。笔者相信“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在各地政1府和企业的努力下,我国将涌现一大批技能大师,不断加码中国制造业。
掌握核心技术 聚焦“整机”企业发展
掌握核心科技技术,才能让世界爱上“中国造”。目前,国内机床产业呈现出产业处于仿1制阶段、关键核心技术空心化、深陷中低端市场泥淖三大特征。中低端去产能、高端替代进口、进入机床消费市场,被认为是国内机床产业突围的关键路径。
暂时的落后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不敢正视落后。虽然在机床核心技术方面,我们“技不如人”,但是付出努力就终究能看到希望。
掌握核心技术 聚焦“整机”企业发展
2015年,国务1院印发《中国制造2025》,部署全1面推进实施制造强国战略。加大力度推动我国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在国家持续扶持、多项重大科技专项实施的背景下,我国高1档数控机床技术攻关已取得突破,多家公司研制出自有的数控系统。其中,华中8型数控系统、广州数控系统通过了全部633项标准型对标评测项;沈阳机床搭载i5系统的智能化机床已推向市场,广受消费电子产品企业的**。
避免机床行业“空壳化” 做大零部件企业
中国工1程院院士柳百成谈到中国制造现状时强调,关键基础材料、核心基础零部件、先进基础工艺、产业技术基础等“四基”不牢,已成为制约中国工业由大变强、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瓶颈。
据了解,我国高端设备的关键零部件仍然严重依赖进口,其中高1档数控机床70%~80%都依赖进口,而配套的数控系统90%依赖于进口。而国产工业机器人所需的精密减速器、伺服电机和控制器等核心零部件,多数直接采购国外产品。核心部件依赖进口,成为我国机床行业的软肋。
避免机床行业“空壳化” 做大零部件企业
但是C919民用飞机的诞生刷新了国民对于中国制造业的看法,C919是中国继运-10后自主设计、研制的*二种国产大型客机。在历经8年的光阴蹉跎后C919终于破茧化蝶,实现了国产中程干线客机技术突破。虽然该飞机的发动机是进口的,但是C919的机身和气动布局近乎完全由中航工业和商飞完成,即使是起落架、辅助动力、液压系统、电源系统等方面,也是由中航工业和国外合作伙伴合力完成。
有人认为,自主创新并非一定是原创。*财经大学教授刘姝威指出,创新不仅是一个新科技成果研发的成功,也包含着现有技术创新性的组合。她认为,苹果iPhone的核心技术就是创新性的集合。造汽车也是一样,车子设计出来,加工中心导轨护罩定制,部件完全可以**性地采购,而一个聪明的企业家,会选择**较1好的产品。
同时对于“零部件”企业的发展我们也不会放弃,做到“整机”与“零部件”企业两手抓。预计到2020年后,C919民用飞机将换装国产长江1000A发动机。机床是先进制造技术的载体和装备工业的基本生产手段,是装备制造业的基础设备。随着一系列扶持性政策的陆续出台,未来几年我国机床行业有望在延续快速增长态势的同时,在技术能力上实现质的突破。总体上看,我国机床市场的中长期发展势头依然会比较强劲,中国机床行业在未来几年将步入发展的战略机遇期。
引用老金的一句话“可怕的不是没有希望,而是我们就地投降”。虽然我国机床行业不及德国、美国、日本这样优1秀的机床大国,但是怎么能够对我国机床行业失去信心呢?前不久,笔者曾写过一篇名为《看美、德、日机床产品魅力,聊聊国产机床和进口机床》的文章,文中详细分析了我国机床产品与进口机床产品存在的差距,感兴趣的朋友不妨看看。
我国机床业景气度大幅回升
去年以来,机床市场持续升温,国产机床竞争力不断提高,本地市场份额进一步扩大,行业逐步回暖。在市场需求不断升级的环境下,我国企业主动适应市场,发力中高端,产品结构调整取得成效。未来,国产机床还应在高端领域奋起直追,加快研发和创新的脚步——
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较1新数据显示,2016年中国机床工具行业景气度指数为53.9%,比上年大幅回升19.4个百分点,反映出行业运行呈现回升态势。
“去年四季度以来,机床工具行业市场逐步趋稳,一系列积极变化为行业发展带来暖意和信心。”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陈惠仁在接受《经济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尽管向好前景可期,但行业整体转型压力仍在加大,行业企业还要加速重构竞争力,主动匹配和适应不断升级变化的需求市场。
主要指标明显好转
从2011年起,机床行业进入下行通道。2016年行业景气度大幅回升,得益于行业主要经济指标明显好转。2016年国内机床消费总额达到275亿美元,同比持平,结束了自2011年以来的连续下降。同时,行业产出呈现恢复性增长,达到229亿美元,同比增长3.6%,实现由负转正。
“这其中值得一提的是,国产机床在本土市场占比不断提高,达到72.7%。这说明我国机床行业市场竞争力在不断提高,是行业近年来加快转型升级的结果。”陈惠仁说。作为目前**较1大的机床生产国和消费国,中国市场是国际行业成员的布局重点,在这样一个竞争充分、激烈的市场上,72.7%的占有率来之不易。
伴随我国经济增速放缓和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入,我国机床行业市场需求也发生了显著变化,需求总量明显减少、需求结构加速升级的市场新特征日益明显。需求结构升级的主要方向可以概括为3个方面,即自动化成套、客户化定制和普遍换挡升级。
需求升级必然要求机床产品要有新特点。“高1效、精密、复合是持续多年的趋势,近两年来在此基础上又有新特点,那就是智能化、绿色化。”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执行副理事长王黎明说。
分化明显转型加速
2016年机床行业景气状况低位大反弹,但是,行业发展分化明显。一方面,细分产品分化严重。其中,数控装置和功能部件景气度较1高,为68.4%;金属成形机床排在*二,为61.8%;金属切削机床为51.3%,排在*三;工量具和磨料磨具处于荣枯线之下,仅为43.9%。对此,协会人员分析指出,在市场需求复苏拉动下,主机呈现回暖态势,但工量具和磨料磨具仍陷于结构调整的困境之中,呈现运行乏力的状态。
另一方面,企业发展两较分化更趋明显。面对机床工具市场持续多年下行,2016年有部分企业出现经营困难、破产重组等现象,整个行业企业亏损面达45%。但不少企业则逆势而上,转型升级成果显著,在汽车、航空航天等重点领域取得了不俗的业绩,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进口替代。此外,国产机床的质量也在不断提升,某些企业连续3年获得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评选的“质量”称号,产品可靠性得到用户认可。
值得一提的是,较近几年国家大力支持的中高端机床用关键功能部件率先走出低谷的迹象很明显,2016年景气度为68.4%,比整体行业景气度高出14.5个百分点。相关公司的业绩也印证了这一点。主营业务为机床数控系统的华中数控,2016年净利润预计为1000万元至1500万元,比2015年亏损4135.9万元有大幅改善。
着重发力高端市场
“低端混战、高端失守”是我国机床行业的尴尬局面,近年来在国家一系列政策措施的支持下,机床企业在高端领域奋力追赶。当个性化需求、批量定制和高端制造成为主流市场的强劲需求时,便为机床制造企业提出了新的供给目标,同时也提供了发展机会。挑战与机遇并存的市场,倒逼机床企业必须主动作为,加快技术创新和关键技术突破。
对于2017年机床行业的发展趋势,陈惠仁给出了基本判断:市场下行接近触底或基本触底;基础设施投资继续发挥市场支撑作用;消费日益成为市场的主要拉动力;“三航两机”成为高端需求的主要市场。
“新需求带来新供给,产生新的发展动力。机床企业要以专注的精神和专业的技术,深入挖掘用户需求,满足重点领域发展需要。在提高产品质量和提供成套解决方案的同时,不断提升服务能力和水平,在经济增长放缓背景下实现逆势增长。”陈惠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