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控机床与传统机床相比有何差异?
与普通机床相比,数控机床有如下九个特点:
1、对加工对象的适应性强,适应模具等产品单件生产的特点,为模具的制造提供了合适的加工方法;
2、加工精度高,具有稳定的加工质量;
3、可进行多坐标的联动,能加工形状复杂的零件;
4、加工零件改变时,一般只需要更改数控程序,可节省生产准备时间;
5、机床本身的精度高、刚性大,可选择有利的加工用量,生产率高(一般为普通机床的3~5倍
6、机床自动化程度高,可以减轻劳动强度;
7、有利于生产管理的现代化。数控机床使用数字信息与标准代码处理、传递信息,使用了计算机控制方法,为计算机辅助设计、制造及管理一体化奠定了基础;
8、对操作人员的素质要求较高,对维修人员的技术要求更高;
9、可靠性高。
进一步阐述数控机床的优点有以下六点:
1、具有高度柔性
在数控机床上加工零件,主要取决于加工程序,它与普通机床不同,不必制造,更换许多模具、夹具,不需要经常重新调整机床。因此,数控机床适用于所加工的零件频繁更换的场合,亦即适合单件,小批量产品的生产及新产品的开发,从而缩短了生产准备周期,节省了大量工艺装备的费用。
2、加工精度高
数控机床的加工精度一般可达0.050.1MM,数控机床是按数字信号形式控制的,数控装置每输出一脉冲信号,则机床移动部件移动一具脉冲当量(一般为0.001MM),而且机床进给传动链的反向间隙与丝杆螺距平均误差可由数控装置进行曲补偿,因此,数控机床定位精度比较高。
3、加工质量稳定、可靠
加工同一批零件,在同一机床,在相同加工条件下,使用相同刀具和加工程序,刀具的走刀轨迹完全相同,零件的一致性好,质量稳定。
4、生产率高
数控机床可有效地减少零件的加工时间和辅助时间,数控机床的主轴声速
五轴联动加工中心
和进给量的范围大,允许机床进行大切削量的强力切削。数控机床正进入高速加工时代,数控机床移动部件的快速移动和定位及高速切削加工,较大地提高了生产率。另外,与加工中心的刀库配合使用,可实现在一台机床上进行多道工序的连续加工,减少了半成品的工序间周转时间,提高了生产率。
5、改善劳动条件
数控机床加工前是经调整好后,输入程序并启动,机床就能有自动连续地进行加工,直至加工结束。操作者要做的只是程序的输入、编辑、零件装卸、刀具准备、加工状态的观测、零件的检验等工作,劳动强度大降低,机床操作者的劳动趋于智力型工作。另外,机床一般是结合起来,既清洁,又安全。
6、利用生产管理现代化
数控机床的加工,可预先精1确估计加工时间,对所使用的刀具、夹具可进行规范化,现代化管理,易于实现加工信息的标准化,已与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CAD/CAM)**地结合起来,是现代化集成制造技术的基础。
国内旧机床与机床进出口
中国旧机床市场发展潜力巨大
据业界人士引见,旧机床经由再制造,绝大局部机床部件可以创新运用,再制造的本钱只要出产同类设备投入的三成。据计算,当前我国役龄10年以上的机床占60%以上,这些机床在将来5~10年都有能够面对大修提拔甚至功用性报废或技能性裁减,然后构成相当规划的可轮回应用的再制造潜在资本。
在不久前武汉举办的全国机床再制造财产化座谈会上,工1信部节能与综合应用司综合处副处长王孝,我国是机电配备制造消费大国,当前再制造曾经从一个不为人所知的行业开展到业界根本有所调查,但企业和用户对再制造的看法依然比拟浅显。在当时我国市场装备资本的大情况下,再制造行业开展的要害在于市场,相关部分该当积极指导企业、支撑行业开展,在较短工夫内扩展市场容量。
我国是世界上1较1大的机床消费市场,目前拥有约800万台机床,依照国际通用的3%的裁减率,每年裁减的旧机床约25万台,其金属总分量追赶150万吨。估计十二五时期,我国将有90万台机床需求进行再制造。
物流、财税亟待政策支撑
我国废旧机床的物流系统建立依然处于初级阶段,旧机床的收受接管和再制造机床的发卖都没有顺利的渠道。重庆大学的曹华军传授多年来不断存眷机床再制造财产,他以为:欧美等国已构成了较**的旧件物流系统,再制造商经过各类渠道收受接管废旧机床,评价价值、从新设计、制造完成后打上再制造标签,从新进入市场发卖。如许可以防止国内大都用户担忧再制造产物的冒充伪劣。实践上,国内再制造产物定位、监管、认证等系统依然缺掉或不明晰,而这些政策都有待国度赐与更多的搀扶。
市场有待标准
当前,机床再制造财产化的首要义务在于树立一个标准的市场。据调查,在再制造工业开展较早的兴旺国度,机床再制造曾经展开了良多年,也构成了较为完好的财产链条。德国从1991年起,当局屡次拨款支撑机电再制造,协助企业与高校、研讨机构展开再制造研讨任务。近年来,日本也增强工程机械的再制造,至少有20家再制造公司已陋习模。日本再制造的工程机械中,约有30%向国外出口。
但在我国执行再制造的工夫还比拟短,且多为单台大重型机床的维修正造,缺乏工艺标准,市场也稍显紊乱。武汉华中自控副总司理陈灿介绍:因为至今没有政策性的界说和行业规范,市场和用户对再制造的概念仍然恍惚,用户对再制造产物心存疑虑,特殊是对精细、复杂机床再制造后能否可以到达预期结果持保存立场,这也使得用户选择再制造的志愿并不激烈。由于局部用户无法了解再制造产物和新品的区别,对再制造产物的效劳、售后和运用心存疑虑,加之行业没有一致的订价规范,较易形成市场的低价竞争。较低的价钱无法包管项目投入,再制造产物质量良莠不齐愈加难以包管用户的信赖。
而关于机床再制造企业而言,特性化的客户需求形成了再制造营业单种类、小批量的特点,很难构成财产化。再制造的进程中,分离的零部件难以摆放,占地空间大,晦气于出产的二次治理,也影响到新设备的投入。关于武重和重庆机床如许的出产型企业而言,再制造营业和新品营业的矛盾日益分明,剧烈的市场竞争让企业不得不将更多的精神投入在新品的研发和出产上,往往会担忧再制造产物对其新产物形成冲击。
分析:机床工具行业进出口形势
2010年机床工具行业进出口215.63亿美元,同比增长57.6%。其中进口159.27亿美元,同比增长66.73%;出口56.36亿美元,同比增长36.49%。进出口逆差102.91亿美元。金属加工机床进口9.78万台,金额93.67亿美元,同比增长59.78%;出口438.55万台(含砂轮机、台式钻床、抛光机等),17.68亿美元,金额同比增长31.07%。其中,数控机床进口19495台,金额36.9亿美元,同比增长35.02%;出口17561台,金额4.81亿美元,同比增长63.91%;加工中心进口30637台,34.07亿美元,金额同比增长118.51%;出口1072台,金额6225.59万美元,同比增长14.08%。
2010年金属加工机床进出口有三个显着特点:
一是全行业进口高速增长,创历年新高;二是全行业出口与上年比虽然增长较快,但仍未达到2008年发生金融危机时的同期水平,属恢复性增长,尚未进入新的增长期;三是进出口产品结构发生重要变化。数控机床和加工中心进出口平均单价普遍下降,出口产品结构没有改善,而且差距还有所拉大。进口产品需求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高1档的、大重型的、价格贵的机床进口明显减少。
2011年机床工具行业进出口形势
据海关统计,机床工具行业2011年1~10月进出口234.5亿美元,加工中心大修,比2010年同期(以下简称同比)增长39.45%。其中进口174.88亿美元,同比增长42%;出口59.62亿美元,同比增长32.48%。进出口逆差115.26亿美元,比2010年同期逆差78.15亿美元,增加37.11亿美元(按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统计范围,下同)。
1.进口高速增长,从二季度起增速逐渐减缓
全行业2011年1~10月进口额174.88亿美元,比历史较1高的2010年1~10月进口123.16亿美元,还要多51.72亿美元,增长势头之猛是**的。金属加工机床进口9.45万台,金额108.08亿美元,同比增长48.84%。其中,加工中心进口3.44万台,金额39.44亿美元,同比增长53.55%;数控机床进口2.1万台,金额43.83亿美元,同比增长51.61%。
一年时间,加工中心和数控机床进口额比2010年同期分别净增13.75亿美元和14.92亿美元,实属**。
全行业从二季度起进口增速逐月1减缓,一季度累计进口同比增长73.87%,上半年累计进口同比增长60.03%,三季度累计进口同比增长45.99%,1~10月累计进口同比增长42%,下降速度虽较快,但仍是高速增长。
2.出口较快增长,增速比较稳定
全行业2011年1~10月出口额59.62亿美元,比历史较1高的2008年同期出口49.06亿美元,还要多10.56亿美元,形势很好。金属加工机床出口373.51万台(含台钻、砂轮机等),金额18.72亿美元,同比增长34.21%。其中,加工中心出口2040台,金额1.22亿美元,同比增长143.07%,呈现高速增长态势;数控机床出口15365台,金额4.98亿美元,同比增长34.9%。加工中心出口**高速增长,为机床行业出口打开了新局面,需要进一步多元化地开拓潜在市场。2011年以来全行业出口增速比较稳定,一直保持在32%左右,起伏不大。
机床刀具应注重其生产效率而非价格
机床本身并不能给用户带来价值,所以我们必须帮用户提高机床的使用率。机床行业*张曙认为,当前存在的一个普遍问题是机床利用率低的问题,因此如何使机床达到它的较1高1效率值需要企业好好思量。而刀具作为机床加工任务的执行者,如果刀具水平上不去,再高的转速也无法发挥作用。因此刀具管理服务应运而生。
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工具分会秘书长沈壮行曾对记者说:“现代高1效刀具就是要实现高1效率、高精度、高可靠性、**性,能够根据加工特点及工件提供整套的高1效加工解决方案,这也是国际刀具企业流行的做法,但现在我们更多的却只是在卖产品,这种观念必须改变。”他说,“好的刀具企业在明确了用户的加工要求后,甚至会帮助编制工艺,制定一整套加工方案,较终提高了多少效率都会有详细的比较,而用户是乐意接受这样的有偿服务的,这同时也不失为企业的另一利润增长点。”
同时,他也表示,用户在采购刀具时,过多地看重价格因素,这也是一个误区。
刀具制造商山特维克可乐满的人员介绍说,即使免费为用户提供刀具,也只能为客户节省少量的成本,那只是加工刀具的成本占总成本的百分数。虽然听起来已经非常可观,但从长远来看,客户并不会满足于这些,我们要向客户推荐其他更为盈利的经营方式。
而制造经济学模型正是他们要推崇的经营方式。该模型强调的是,如果把购买刀具的价格降低30,客户将因此节约1的零部件成本。但如果购买更好的刀具,并使得刀具寿命延长50,客户也可以节省1的零部件成本。但是如果购进性能较好的刀具,从而提高切削数据,加快生产速度(假设提高20),那么就能节约15的零部件成本,而这将为客户带来更多的利润。
他们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如果美国制造业从一开始就使用正确的刀具,即使需要为此多付点费用,也能节省150亿美元的资金。据此推算,中国的制造业如果都能使用正确的刀具,便能节省300亿元人民币。
采购者与生产者的分岐
对此,山特维克可乐满解释是,目前采购和生产之间存在着矛盾。采购者的业绩往往是以能否以较便1宜的价格买进刀具来衡量,所以,采购者往往会努力降低采购价格。但另一方面,作为较终用户的车间操作员所关心的是刀具的使用效率。因此只有解决所有使用方面的问题,才有可能节约成本。
看起来是较为简单的道理,但要客户接受却并非易事,尤其是那些特别繁忙的客户或是没有迫切需要提升生产率的客户。“一些采购者认为,我们是在找借口抬高价格。而且他们会说,我们正忙着使用弓1箭,没功夫和你讨论机1关枪。”对此,刀具企业颇显无奈。虽然任何一个投资者都愿意“从开始就做好”,但他们同时也希望初始投资越少越好,还能尽快收回投资。
山特维克可乐满认为,这种想法虽然可以理解,但在实际过程中却很难达到。因为问题一般都是在磨合阶段才逐一显现。所以在投资之前,投资者必须回答两个问题:拿什么来生产?需要什么刀具,并把这些刀具放到什么机床中?
为此,他们希望用户能够接受他们的原始刀具服务。
原始刀具服务
原始刀具服务,从一开始就强调合作。客户、机床制造商和刀具供应商共同合作,努力降低成本、提升品质、增加产量、减少停机以及更快地收回投资。因为刀具供应商在零部件和刀具之间的接口方面具有经验,而客户在自己的生产领域具备经验。虽然一开始可能需要更多磨合,长远来看,它可以带来更高的利润。
这样的思路和很多一开始宁愿先购置计划使用的机床,然后为其配备刀具的思路正好相反。首先,优化生产率必须成为采购过程中一个关键部分。如果仅是机床部分的投资得到了大量关注,而刀具则没有得到充分考虑,这样并不能达到预定的效果,原因在于它们也可提高生产率。虽然这种合作在开始时可能要较高成本,但一开始就将事情做好后,工作重心就可以转移到减少每个零件的成本,并比较不同的技术解决方案,使得生产更快捷,减少磨合期所使用的资金。所以这种原始的刀具服务可以帮助投资者提高生产率,更快获得收益,并赢得更高的利润率。
关键在于,生产所涉及的三方——用户、机床生产商和刀具供应商,都能携手合作,并进行详尽的投资分析。所以山特维克可乐满的人员经常要跟用户强调的是:您需要购置性能更高的刀具,而不是着眼于价钱。他们认为,在整个机床中,加工刀具的成本小到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但真正工作的完成却必须经过刀片切削才能实现。虽说区区一块刀片的价格只占整个机床价格的较小一部分,然而正是因为刀片的切削加工,才能使机床有效运作。
原因在于切削数据的提高会影响到固定成本,而另外两个因素:降低价格和延长1刀具寿命,却不会影响固定成本,它们对机器、劳动力、建筑物和管理成本都没有影响,所以提高生产率才是真正的途径。